近年来,一脚踩空跌落电梯井底、电梯故障致人被困、商场扶梯伤人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作为在中国平均每天有超过两亿人乘坐的一种特殊交通工具,电梯或电动扶梯能否安全运行,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作为特种设备,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保、监督检验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进行规范,而最终达到安全目标则需要每一个环节必须自身先达标,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故障或事故发生。所以,一部电梯或者扶梯的安全牵动的不仅仅是使用者的心,更牵动着生产者、安装者、维保者、检验者的心。
电梯作为一种特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困人故障,社会影响较大。安全事故背后,真的就如人们认为的那样,只是因为电梯质量不尽如人意吗?或者就此认为电梯或者扶梯安全故障率相当高吗?
质量普遍在提高,安装维保需赶上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电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用电梯已接近300万台,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电梯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持续保持电梯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提高对困人电梯应急救援的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对于电梯的产品质量,中国电梯协会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电梯出口增幅大于国内市场增幅,总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65%左右,这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电梯产品质量的认可。
据了解,从行业内部看,中国电梯行业已进入洗牌期,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2013年,排名前30的规模企业在消化了全国市场新增的10.4万台电梯的同时,又吃下了近10万台已有的市场份额;前30家规模企业的总量增幅超过25%,高的企业甚至超过30%,而小型企业增幅低于平均值,部分企业出现负增长,有10多家小型企业退出整机制造行业,新申请进入整梯制造业的企业也寥若晨星。这表明,小作坊正在逐步减少,留下来的都是正规军,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从技术角度看,我国已经从等效采用欧洲标准到与欧洲共同制定标准,在欧洲EN81系列标准修订过程中,中国代表共提出102条建议和意见,其中85条被采纳列为欧洲标准。
电梯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极少出现安全事故。质检总局官网的数据也给出了佐证——根据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电梯300.93万台,2013年全年发生电梯事故70起,死亡57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电梯359.85万台,2014年全年发生电梯事故95起,死亡48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电梯425.96万台,2015年全年发生电梯事故58起,死亡46人。相比于我国巨大的电梯保有量,电梯事故并不高发。对于扶梯而言,扶梯事故发生率仅为0.000018%,但由于扶梯乘客可接触到的裸露在外运动部件较多,近一半事故需要出动救护车。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电梯质量可靠性不高的认识可能一方面来源于老旧电梯频发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来自不到位的安装或维保环节。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电梯住宅楼进入老化期,我国迎来了第一波老旧电梯更换潮。这些高危电梯在“带病服役”的过程中,安全隐患严重。据介绍,2015年质检总局对部分省市2523台使用15年以上老旧电梯进行了抽查,有7%的电梯存在较大隐患。其中有些电梯隐患较多,造成电梯困人等故障时常出现,如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2014年全年就分别解救困梯人员14606人、10180人、6816人,平均每天分别解救40人、28人、19人。这些老旧电梯的隐患主要集中在平衡系数、超载保护装置等不符合安全要求,部分部件老化、磨损严重等。
电梯行业内有一句话叫:电梯质量三分产品七分安装 。对于新安装的电梯来说,安装、维保环节已然很重要,而对于老旧电梯,更需要更加到位的维护保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提高电梯质量,必须从标准、制造、安装和保养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而事实上,目前安装人员的数量、能力与新增电梯数量已经不相匹配。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曾介绍,目前每年新增电梯达50万台以上,但安装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与每年新增电梯的数量不相匹配。同时,有些项目为了进度大幅压缩设备安装、调试周期。不规范的安装作业,不合理的安装、调试周期都是影响电梯安全的因素。例如若电梯轿厢门保护装置未安装调整到位,将导致保护功能未有效动作,会造成乘客进出轿厢时面临挤压风险;又如若扶梯乘客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准确,或增益调整过小,可能造成乘客漏检,在乘客已踏上梯级时突然启动,容易导致乘客摔倒。
安装对于电梯只属于短暂环节,维修和使用管理却是长期过程。要保证电梯、扶梯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和保养。然而从2015年发生的58起电梯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单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就引起13起事故。这与维保人员不足有很大关系。而造成老旧电梯安全隐患的原因里,维护保养水平参差不齐、维修基金不能及时到位等也列在其中。
据悉,目前电梯的维保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电梯原厂授权或委托的公司进行维保;二是电梯使用单位雇用第三方维保公司进行维保。专业人士说,维保不到位的原因很多,例如一些小区没有物业,或者物业进驻时没有接管问题电梯,导致使用主体不够明确;一些物业为了节省开支,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聘请维保公司,维保徒有“形式”;另外,电梯数量高速增长,专业维保人员缺口较大。专业人员本就少,维保质量还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维保行业内部低价揽活、恶性竞争成为行业顽疾。由于是住宅电梯,业主想少出钱,于是拖欠物业费;物业公司想多省钱,就未按需将电梯费用于电梯维修保养;物业公司给钱少,维保单位就少干事。“实际维保中,一些公司减少维保次数、项目,或根本不保养,只应付急修,无形中增加了电梯使用风险。”有关人士说。
据了解,2015年,质检总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质检总局已经要求各地组织电梯使用、维保与制造单位,开展全国范围内电梯隐患和风险排查。对“问题电梯”评估建档,着力推动“三无电梯(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以及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等“老大难”问题的综合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和风险。在今年的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2015年以来还在整改的752台建档问题电梯、1215台挂牌督办电梯,该局将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加大力度尽快完成整改,逐台销号。同时,对发现的新问题责令使用维保单位查找原因、彻底整改。全面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省均有城市建成应急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信息公示平台和科学监管平台。
使用环节很重要,安全治理靠大家
“深圳市有电梯13.6万台,电梯事故时有发生,近两年就超过1000宗。而超过七成的事故,是因维护和使用不当造成。”2016年,《深圳经济特区特种设备安全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建议,深圳市应针对电梯安全专门立法。
另一份数据来自我国某城市去年11月对电梯困人和故障原因的统计,数据显示,共发现723项故障内容,涉及10个故障类别中的50个故障原因。其中外部和使用故障比例最高,为49.52%,出现情况最多的为生活垃圾及装修沙石料、用户误报和操作不当。
在电梯内打闹、蹦跳,携带含粉尘或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电梯,电梯超载等一系列不良习惯让电梯“受伤又折寿”。据某电梯公司维保人员介绍,业主装修时使用电梯运送散装水泥、黄沙、石子,其中细小的颗粒物如果渗入电梯内部,会对电梯零件造成磨损。另外,液体流入电梯,也会造成电梯电脑主板故障。乘客在电梯里嬉笑打闹甚至蹦跳也是造成电梯故障的原因,乱按电梯按钮更会导致电梯空跑,加快电梯折旧的速度。超载不但让电梯“气喘吁吁”,更有可能导致电梯重要安全部件不堪重负,严重威胁乘客的人身安全。还有的乘客长时间阻挡电梯门,事实上,无论电梯是否带有强制关门功能,放置障碍物阻止电梯运行,用手或脚阻挡电梯等,都属于不安全行为,容易导致各类电梯安全事故发生。
对于扶梯来说,以北京地铁站内发生电扶梯意外为例,主要包括乘客由于自身原因没有站稳、乘客携带大行李、受到其他乘客冲撞、掉落异物卡住电梯、电梯自身故障导致停止运行等情况。其中,由于乘客在电扶梯乘坐过程中没有站稳,以及携带大型物品导致的意外占80%以上。“自动扶梯时常停摆,其实人为使用不当还是占大头。”电梯专家说,不少自动扶梯处于闹市区,人流量大,由于乘客乘用方式不当,给自动扶梯的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影响。比如自动扶梯是开放的,超载之后可能发生倒转,已经有过类似事故;另外就是容易卡人,裙子、鞋带一旦卡进去,就可能发生事故。
可见,乘客不文明乘梯也是引发电梯或者扶梯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因维修保养人员违规操作和乘客不当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自2013年推行电梯事故险统保项目以来,因乘客不当乘梯发生的理赔事项占理赔总数的44%。
为此,特种设备局近年来不断加大电梯安全宣传力度。开展了“走近特种设备”“电梯安全周”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采取邀请中央主流媒体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印制宣传海报等方式,广泛宣传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开展了“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小学生命题绘画征集活动”,让质量安全意识从孩子心中就开始扎根……各地质监局或者相关单位也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电梯安全宣传活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安全宣传活动,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维权建议
电梯出现故障后,消费者首先要查看电梯内是否有年检标志,并可以向物业或者开发商索取产品的合格证,同时向质监、工商等部门反映,通过专业手段检测判断后出具检测报告,之后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其次,还需注意保留好证据。在电梯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不管乘坐电梯者有没有受伤,都应及时通知电梯管理方,证明电梯故障的存在。再次,如对乘坐者造成伤害,要及时要求电梯管理方陪同就医,并保留好就医相关单据,作为维权的依据。
电梯产品存在缺陷的、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电梯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电梯的销售者请求赔偿;电梯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电梯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电梯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电梯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如果因使用单位不落实安全检查和经常性维护保养而出现致他人损害的,由使用单位作为责任主体。使用单位委托其他单位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的,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保养的,因经常性维护保养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致人损害的,由保养维护单位承担责任。委托没有资质的单位承担保养的,因经常性维护保养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致人损害的,由使用者和保养维护单位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针对目前业主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小区电梯的实际情况,法律也作了专门规定,如果业主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小区的电梯,物业服务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管理义务。一旦发生事故,物业服务单位如果没有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质量期待,智慧监管服务百姓
“希望通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电梯、扶梯更加安全。”在北京一所小学教书的齐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也希望通过安全知识宣传,让小孩子认识到安全乘梯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有专家认为,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用信息化推进动态监管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在电梯监管中的作用日渐明显。比如贵州省质监局运用大数据建成的特种设备监管平台,目前已实现该省电梯“底数清、状况明”,利于精准确定困人电梯位置和责任维保单位。而四川成都市的电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也于去年正式运行。以后消费者在乘坐电梯时,用自己的手机“扫一扫”电梯轿厢内的激光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到所乘电梯的基本信息和维护保养信息。如果电梯发生故障,消费者还可“摇一摇”手机,输入激光二维码上的6位数编号就可报警,专业维护人员会通过定位及时赶来排除故障。“智慧监管”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在今年的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市场化机制。以电梯为突破口,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推进电梯监管综合改革。总结推广保险+服务的电梯综合保险试点经验,积极引入保险企业参与对电梯使用维保的监督机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今年各地均要实现电梯维保单位信息公示。支持行业组织制定并实施电梯维保服务的团体标准,大力推动企业维保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承诺。试点按需维保和作业人员企业自我考评等工作,在强化使用维保单位自行检测基础上,分类调整定期检验周期和项目,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管理能动性。